首页 科技新闻网 新闻分析:突破还是“乌龙” “LK-99”材料实现室温超导有待验证

新闻分析:突破还是“乌龙” “LK-99”材料实现室温超导有待验证

更新时间:2023-09-10 分类:科技新闻网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 新闻分析:突破还是“乌龙”——“LK-99”材料实现室温超导有待验证

  新华社记者

  近日引起科学界轰动的一大新闻,是韩国科研团队宣称合成了一种名为“LK-99”的室温超导材料。

  7月22日,韩国量子能源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合成的“LK-99”材料具备超导性,超导临界温度在127摄氏度左右,而且在常压下就具备超导性。“LK-99”是一种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韩国研究团队将几种含有铅、氧、硫和磷的粉末状化合物混合在一起,然后在高温下加热数小时,粉末发生化学反应后得到一种掺杂铜的铅磷灰石晶体。

  韩国团队宣称的成果引起科学界极大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娱乐新闻网

  科学界追寻的目标

  各类材料在常温下都具有一定的电阻。当电子从材料的一端流到另一端时,它们不断碰撞并减速,类似于风吹过树叶时空气的减速。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麦林·昂内斯发现汞在约4开尔文(绝对零度以上4摄氏度,即约零下269摄氏度)时电阻急剧下降,进入一种电阻小到实际上测不出来的新状态。他把汞的这一新状态称为超导态。昂内斯也因为发现超导现象获得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体在特定温度才能呈现电阻为零,其两大关键特征为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即迈斯纳效应。超导体电阻转变为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根据临界温度高低,超导材料可分为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 医疗资讯网

  迄今为止,已发现数十种金属元素——铅、汞、铌、锡及其合金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时会变成超导体。但这些材料实现超导条件苛刻,即便所谓“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也通常在零下100摄氏度或更低,需要液氦或液氮制冷并需要高压,难度大且成本高,几乎无法实用。目前已确认的世界纪录,是美国和德国科研人员以氢化镧材料在250开尔文(约零下23摄氏度)还需约100万倍大气压的极端高压实现超导。

  如果有一种材料能在接近室温和常压条件下实现超导,势必给世界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例如,计算机芯片可以运行更快能耗更低、电网可以接近无损耗输电、高速磁悬浮列车可能很快投入实用……因此,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投入了极大精力。 宁波评论网

  “LK-99”引起关注的原因还在于,韩国研究人员宣称它不仅临界温度接近常温,其成分和合成方法出乎意料地简单和廉价,而过去科学界往往在稀有金属元素的方向寻求突破。一旦得到验证并解明其机理,它可能很快接近实用。

  是否突破还需验证

  不过“LK-99”不是首个宣称实现室温超导的材料,过去也曾有研究人员宣布“重大突破”,但迄今未验证和复现成功。

  美国研究人员兰加·迪亚斯等人2020年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一种含碳、硫、氢的化合物在15摄氏度下表现出超导性能,成为电阻为零的超导体,但该论文去年被撤回。今年3月8日,迪亚斯团队又一篇论文发表在《自然》网站,论文称研发出一种含镥、氢、氮的材料,在约20.6摄氏度的室温和10千巴(约1万倍大气压)的压力下表现出超导性能,迄今也有多个团队报告不能复现其成果。

国内热点网

  “LK-99”又会如何?因为其制备和验证相对简单,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团队都在尝试复现。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西妮德·格里芬针对“LK-99”的性质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表论文表示,超导性可以解释“LK-99”的特性,但大量其他现象,如金属绝缘体转变、电荷密度波等也可以解释。针对一些媒体报道说她的计算机模拟“支持‘LK-99’的超导性”,格里芬在社交媒体强调,其论文没有提供“LK-99”具有超导性的证据。

  《自然》杂志网站4日报道说,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和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团队开展的两项独立的实验合成了“LK-99”,但没有观察到超导的迹象。中国东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的实验没有发现迈斯纳效应,但在零下163摄氏度下测得“LK-99”的电阻接近于零,该温度远低于室温,对于超导体来说却很高。文章指出,“LK-99 ”结构的不确定性限制了研究人员从理论计算中得出结论。

  韩国超导和低温学会“LK-99”验证委员会表示,与“LK-99”相关的影像和论文中展示的这一材料的特征并不符合迈斯纳效应,不足以证明“LK-99”是室温超导体。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埃德温·福通说,实现室温超导,需要在理解超导背后的基本原理、发明新材料或发现提高临界温度的新方法方面取得突破。“LK-99”是突破还是“乌龙”,首先需要科研人员复现。目前来看,室温超导领域出现重大进展恐怕还需时日。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科技日报成都8月9日电 (曾涵婧 陈科 实习记者李诏宇)记者9日从四川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色肉兔新品种——天府黑兔,并通过国家审定。这是四川
admin 2023-09-10
◎本报记者 都 芃 受季风、台风等因素影响,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民间俗称“七下八上”,是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期,也是我国抗洪防汛的关键时间。今年进入7月下旬后,受
admin 2023-09-10
三江源源头地区建立5G远程观测点位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8月11日第08版) 据新华社西宁电 (记者柳泽兴)近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成功在长江源流域当曲、黄河源流域
admin 2023-09-10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参考消息》日前刊登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文章《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聆听你敲击键盘的声音来窃取密码》,报道摘要如下: 来自英国杜伦大学、萨里大学和伦敦大学皇家
admin 2023-09-10
上海推进5G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8月14日第03版) 据新华社上海电 (记者陈爱平)上海日前发布《5G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5G揽海”行动计划》,提出到202
admin 2023-09-10
本报合肥8月15日电 (记者徐靖)近日,记者从量子计算芯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悉: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一代商业级半导体量子芯片电路载板,该载板最大可支持6比特半导体量子芯片的
admin 2023-09-10
本报上海8月15日电 (记者沈文敏)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宣布联合语料数据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开源发布“书生·万卷”1.0多模态预训练语料。 “书生·万卷”1.0集合了语料数据联盟成员
admin 2023-09-10
◎本报记者 陈 曦 依靠“冷冻技术”,穿越千年,在未来苏醒,这是科幻小说中常有的情节。虽然,目前实现冷冻和复活整个生物体还很遥远,但冷冻器官的科技进展还是给人们带来不少惊喜
admin 2023-09-10
新华社耶路撒冷8月15日电(记者王卓伦)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所研究人员领衔的国际团队发现一个围绕恒星运行的热木星双星天体系统,其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还要高
admin 2023-09-10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记者李雯)推理能力是学习和解决日常问题的关键能力。《斯堪的纳维亚运动医学与科学杂志》近日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小学头两个学年里,儿童提高整体饮食质量
admin 2023-09-10